新闻
学院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财税动态12期

发布时间:2025-01-18 浏览次数:

433F2

2024年第12期(总第12期)

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

刊首语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将财税体制、财税制度、财税管理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反映国内外财税理论与实践最新成果与经验,促进财税理论研究交流,为财税实践提供工作借鉴,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组织全院师生编写《财税动态》,每月一期,具体包括财税热点、学术观点、国际财税等栏目。

本期导读

1


财税热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全文发布

  2. 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及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3. 关于印发《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方案》的通知

  4. 关于2025年关税调整方案的公告

  5.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税收政策的公告


2

学术观点

  1. 财政与货币系统关联效应研究——兼论中国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

  2. 到期债务压力与融资平台举债期限——兼论地方债务的流动性风险

  3. 本地化成本、不完全传递与最优关税——以中国汽车行业为例

  4. 绿色转型发展中的财政激励与协同治理——来自“山水工程”试点的证据

  5. 市级政府撤县设区行为的土地出让收入逻辑

  6. 企业生产网络内的差异化税率与投资效率损失

  7.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考

  8. 中国精准扶贫计划的效果与机制:基于农村收入和家庭行为的研究

  9. 通过整体化个性化服务消除贫困:基于干预实验的实证研究


3

国际财税

  1. 新加坡强化经济扩张税收激励

  2. 英国发布缴纳支柱二补足税指南

  3. 部分经济体财税动态


4

专家观点

  1.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更多用于扩大消费

  2. 认识与管理政府投资基金

  3. 转变财政政策理念,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5

中财财税

  1. 增值税留抵退税、预期与企业雇佣

  2. 政府采购如何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3. 全球税收治理主导权之争:联合国方案与OECD方案

  4. 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的人大预算之治: 从监督到治理

  5. 碳治理或贸易博弈:中国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策略

NO.1

财税热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全文发布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25日表决通过了增值税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2022年12月和2023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增值税法草案进行了两次审议。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增值税法草案三审稿规范立法授权,对有关内容改由在法律中直接作出规定,或者经清理规范后纳入税收优惠范围;完善税收优惠相关规定;做好与关税法等有关法律的衔接。此次通过的增值税法共6章,包括总则、税率、应纳税额、税收优惠、征收管理、附则。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随着增值税法制定出台,我国现行18个税种中已有14个税种制定了法律,涵盖了绝大部分的税收收入,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取得重大进展。

(文献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公众号2024年12月25日)


2、‍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及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自2024年12月15日起,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均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参加人可以通过全国统一线上服务入口或者符合规定的商业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并在商业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从先行城市(地区)同步扩大到全国。个人缴费享受税前扣除优惠时,以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出具的扣除凭证为扣税凭据。在缴费环节,个人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费按照12000元/年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据实扣除。在投资环节,对计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在领取环节,个人领取的个人养老金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文献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公众号2024年12月12日)


3、关于印发《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方案》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充分激发数据资产潜能,防范数据资产价值应用风险,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部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财资〔2023〕141号)等文件精神,研究制定了《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方案》,选取部分中央部门、中央企业和地方财政部门,从2025年初至2026年底,组织开展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将围绕数据资产台账编制、登记、授权运营、收益分配、交易流通等重点环节,试点探索有效的数据资产管理模式,完善数据资产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和运行机制。

(文献来源:财政部官网https://zcgls.mof.gov.cn/zhengcefabu/202412/t20241226_3950519.htm)


4、关于2025年关税调整方案的公告

《2025年关税调整方案》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调整部分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和税目,有利于增加优质产品进口,扩大国内需求,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5年对935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为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2025年对24个自由贸易协定和优惠贸易安排项下、原产于34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部分进口商品实施协定税率。为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发展,2025年继续给予43个与我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同时,继续根据亚太贸易协定以及我与有关东盟成员国政府间换文协议,对原产于孟加拉国、老挝、柬埔寨、缅甸的部分进口货物实施特惠税率。为服务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进税则体系科学化、规范化,2025年增列部分本国子目,优化部分税目名称的表述,并新增部分本国子目注释的表述。

(文献来源:财政部官网https://gss.mof.gov.cn/gzdt/zhengcefabu/202412/t20241227_3950708.htm)

5、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税收政策的公告

为进一步支持转制文化企业发展,现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税收政策公告如下:于2022年12月31日前转制为企业的,自转制注册之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免征企业所得税,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转制文化企业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相关部门的批复;已进行企业法人登记;转制后已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已同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引入非公有资本和境外资本。

(文献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公众号2024年12月11日)

NO.2

学术观点

1、财政与货币系统关联效应研究——兼论中国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

该文构建了以“制度基础-调控能力”为主线的财政影响货币系统综合框架,运用文本分析、预算拆解和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索了财政部门影响货币流通的制度基础、传导渠道及调控能力。研究发现,财政部门在货币供给方面影响显著,国库存款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具有明显周期性特征,财政性信贷相对于商业性信贷的比重在过去十年中呈上升趋势。上述现象表明,财政部门不仅通过直接的财政活动影响货币供给,还通过影响信贷资源配置来调节货币市场,从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揭示了财政部门通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履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出资人职责以及财政性信贷制度等途径对货币创造产生影响的机制。基于研究结论,该文建议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国库收支影响以保流动性稳定,协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与财政政策,引导信贷资源流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文献来源:姚东旻,苏代钰,蒋婉蓉,等.财政与货币系统关联效应研究——兼论中国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J].经济研究,2024,59(10):170-188.)

2、到期债务压力与融资平台举债期限——兼论地方债务的流动性风险

该文聚焦于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的到期债务压力对其新发行债务期限的影响。通过分析2012年至2021年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数据以及2015年至2021年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数据,研究利用实证方法旨在揭示地方债务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到期债务压力的增加,地方融资平台新发行债务的期限显著缩短,而显性债务到期压力并未影响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期限。进一步分析显示,长期债务利差随到期债务压力上升而增加更多,强化了正向期限溢价。此外,债务置换政策有效缓解了融资平台的债务接续压力,举债期限得以延长。异质性分析还指出,还款能力较弱或政府扶持能力较低的平台受到期债务压力的影响更大,且存在同一城市内部、具有相同实际控制人或担保关系的平台间的溢出效应。研究强调优化债务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为理解和应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献来源:马光荣,窦艺,聂卓,等.到期债务压力与融资平台举债期限——兼论地方债务的流动性风险[J].管理世界,2024,40(12):43-71.)

3、本地化成本、不完全传递与最优关税——以中国汽车行业为例

该文研究了本地化成本对贸易政策效果的影响,特别是在关税不完全传递的背景下如何设计最优关税策略。以中国汽车市场为例,估计了每款进口汽车的本地化成本和关税传递率,并量化了最优关税及其福利效应。研究发现,进口汽车的本地化成本占总成本的41.61%,且随汽车排量的增加,本地化成本比例逐渐降低。关税对进口汽车售价的传递率为69.56%,这一比例在大排量汽车中更高。进一步分析表明,本地化成本的差异是导致关税不完全传递的重要原因。不同排量进口汽车在本地化成本和关税传递率上的显著差异,支持了以排量为基础征收差异化关税的必要性。本文计算了基于排量征收的最优差异化关税,发现最优税率随排量增加而递减。研究指出,考虑本地化成本和关税传递率后,最优统一关税率为85.38%,与中国加入WTO前的高关税水平接近,该税率可显著提升社会福利。本文建议,政府应通过加强国内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本地化成本,以更好释放贸易福利。

(参考文献:冯笑,王永进,戴觅.本地化成本、不完全传递与最优关税——以中国汽车行业为例[J].经济学(季刊),2024,24(06):1746-1763.)

4、绿色转型发展中的财政激励与协同治理——来自“山水工程”试点的证据

该文以中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为例,阐释央地分权框架下财政治理如何通过“事权与支出责任匹配”和“项目制”方式解决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激励不足和协调不畅的问题。该文基于实地调研、电话访谈等形成的原始数据和素材,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识别“山水工程”所蕴含的以财政为基础的系统性治理模式在推动绿色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实证发现,“山水工程”在短期内使得生态环境状况呈现出整体性改善趋势,体现出较好的激励和协同效果。异质性分析揭示了合作模式、财政能力和环境本底基础对政策效果的影响差异。进一步检验发现,上述治理成效得益于“山水工程”对地方形成了积极的政治激励、绿色协同激励和经济激励。

(文献来源:祁毓,杨春飞,陈诗一.绿色转型发展中的财政激励与协同治理——来自“山水工程”试点的证据[J].经济研究,2024,59(10):132-150.)

5、市级政府撤县设区行为的土地出让收入逻辑

本研究探讨了2008至2019年间中国市级政府撤县设区行为背后的土地出让收入逻辑,通过对比撤县设区前后原市辖区的土地出让情况,建立了地方政府行为逻辑的识别策略。研究表明,撤县设区并非直接财政体制改革,而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实现对撤并县的管理权集中,以追求土地出让收入最大化。具体来说,市级政府利用建设用地指标的空间再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来塑造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的土地市场一体化,增强了土地出让收入效应。撤县设区后,中心城区土地出让面积特别是商住用地出让面积显著增加,说明市级政府更倾向于将资源分配给中心城区以促进城市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较大的城市建设资金缺口,更有可能实施撤县设区。

(文献来源:李永友,张真真.市级政府撤县设区行为的土地出让收入逻辑[J].管理世界,2024,40(12):95-111.)

6、企业生产网络内的差异化税率与投资效率损失

本文聚焦于我国增值税“减税并档”政策下,由上下游企业税率差异化调整引发的税负扭曲问题,探讨其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基于2016-2020年的税收调整数据及供应链企业配对数据,文章从供应链视角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差异化减税政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减税政策显著减轻了上游制造业企业的税负,但加重了下游服务业企业的税负,导致税负扭曲。这种扭曲主要源于下游企业的进项税额减少,实际税负上升,削弱了政策初衷的减税效应。税率差异还引发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投资分化:上游企业受益于税负下降,投资水平和收益率提升;下游企业则因税负加重面临融资约束,投资规模和收益率下降,甚至减少供应链参与,出现“断链”风险。减税政策通过影响企业现金流、融资能力和纵向一体化,加剧了上下游企业的分化。为缓解此问题,该文建议逐步统一增值税税率,减少行业间待遇差别,并扩大增值税加计抵减范围,缓解企业税负压力、提升现金流,推动投资水平提高,从而优化税收政策效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冯晨,梁书宁,迟淑娴,等.企业生产网络内的差异化税率与投资效率损失[J].经济学(季刊),2024,24(06):1993-2008.)

7、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考

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新任务,该文基于上述背景、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相关部署,分析并探讨了新一轮改革的新起点、新背景与新任务。

该文指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确立全口径预算体系、拓展了预算平衡周期、提升财政透明度等方式基本确立现代预算制度框架,不断优化税制结构、强化税收法制体系和征管能力,初步建立了现代税制体系;不断完善央地政府的财权事权关系和转移支付制度,取得了财政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然而,当前财税体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政府间财政关系未完全理顺、基层财政运行困难、财政可持续性不高等问题。站在时代背景的要求下,该文指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完善税收制度、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以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税体制。具体而言应在多个方面协同发力,例如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完善适应数字经济和新业态发展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增强地方财政自主权,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献来源:马海涛,崔馨予,张明昂.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考[J].财政研究,2024,(08):3-13.)

8、中国精准扶贫计划的效果与机制:基于农村收入和家庭行为的研究

该文研究中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多方面扶贫计划对农村收入和家庭行为的影响。基于县级和家庭层面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发现,该计划使国家重点贫困县的农村收入在7年内显著增长了10.9%,并显著降低了贫困率。扶贫效果主要通过工业支持、农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改善等机制实现,尤其是根据地方比较优势实施的措施效果更为显著。研究进一步表明,工业支持提高了企业进入率、工业产值、就业和工资;农业发展增加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作物产量;公共服务改善推动了医疗卫生投入和教育资源扩展。此外,该计划对最贫困家庭的收入和支出影响尤为显著,增加了农民的劳动供给、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并提升了儿童认知能力。通过计算收入增长与政府支出的比率,研究评估了扶贫计划的成本效益,并提出政策启示,包括实施多元化扶贫措施、同时瞄准贫困县和贫困家庭、因地制宜利用地方优势,以及改进对地方官员的激励机制。研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设计扶贫政策提供了重要借鉴。

(文献来源:Li R, Song H, Zhang J, et al. The Effects of a Multifaceted Poverty-Alleviation Program On Rural Income and Household Behavior in China[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 Policy, forthcoming.)

9、通过整体化个性化服务消除贫困:基于干预实验的实证研究

该文研究贫困家庭的个性化综合服务干预项目“Padua”的效果与机制。该项目由天主教慈善组织设计,面向有工作意愿但面临重大障碍的低收入家庭。干预内容包括详细评估、个性化服务计划、小团队密集式个案管理,以及灵活的财政援助。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者发现该项目在改善就业和住房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尤其是在入组时已有稳定住房但无就业的群体中,其就业率与收入显著提高;对于住房不稳定的群体,干预则显著提升了住房稳定性。这些结果支持综合性个性化服务的有效性,表明针对不同群体的定制化策略可以显著改善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项目成本虽高,但效果为全面减贫政策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献来源:Evans W N, Kolka S, Sullivan J X, et al. Fighting poverty one family at a tim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an intervention with holistic, individualized, wrap-around services[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 Policy, forthcoming.)

NO.3

国际财税

1、新加坡强化经济扩张税收激励

2024年11月11日,新加坡议会通过了《经济扩张激励(所得税减免)(修订)法案》(以下简称“该法案”),修订了该国的开发和扩张激励(DEI)制度,以期实施将于2025年1月生效的全球最低税规则,其重要条款总结如下:

(1)在DEI制度现有的5%和10%优惠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5%的优惠税率。新税率将适用于DEI接受者在2024年1月1日或之后获得的合格所得;

(2)DEI接受者的税收减免期可延长至2028年12月31日;

(3)将扩大适用DEI企业的范围,最长可达40年,以涵盖非总部服务公司。

另外该法案还对1967年《经济扩张激励(所得税减免)法》第41条和第43条进行了修订,主要涉及投资津贴。

此前,新加坡在《2024年预算案》中宣布了DEI相关完善措施,旨在鼓励专门从事高附加值活动的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并将其作为在区域或全球范围内扩张活动的主要基地。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政务部长表示,该法案可以确保税收激励政策与不同情况和需求的企业之间的相关性,在全球15%最低有效税率的背景下,增加15%优惠税率可能会满足企业新的需求。

(文献来源:IBFD数据库,原文链接如下:https://research.ibfd.org/#/doc?url=/data/tns/docs/html/tns_2024-11-14_sg_1.html)

2、英国发布缴纳支柱二补足税指南

2024年11月20日,英国税务海关总署(HMRC)发布了关于缴纳支柱二补足税(包括国内补足税和跨国补足税)指南,主要规定了补足税的纳税期限,具体适用以下规则:

(1)如果集团需要申报补足税的第一个会计期间在2024年12月31日之前结束,则纳税期限为2026年6月30日;

(2)如果集团需要申报补足税的第一个会计期间在2024年12月31日之后结束,则纳税期限为集团会计期间最后一天之后的18个月;

(3)对于上述类别未涵盖的所有其他期间,纳税期限以2026年6月30日或集团会计期间最后一天之后的15个月中较晚者为准。

对于晚于上述期限的付款,将会负担额外利息。如果截止日恰逢周末或银行假期,则补足税应在不晚于此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完成缴款。

该指南还解释了集团付款所需的信息、付款方式和所需的账户信息。补足税的结算货币为英镑,如果使用其他货币结算,则会收取银行手续费。同时,HMRC为集团提供了一项有关补足税申报成员更换的在线服务。如果集团尚未注册登记补足税,可以在初始注册过程中提名具体负责的申报成员公司;如果随后决定更换指定申报成员,新申报成员可以通过该在线服务进行更换。

(文献来源:英国政府网站,原文链接如下:https://www.gov.uk/guidance/pay-pillar-2-top-up-taxes-domestic-top-up-tax-and-multinational-top-up-tax)

3、部分经济体财税动态

(1)美国。11月7日,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其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税收政策,包括企业和个人减税、大规模进口关税和国际税收政策调整等,将对美国和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国际税收方面,特朗普政府认为支柱二会大幅减少美国税收收入,可能保持对支柱二的反对态度,预计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实施美国全球最低税制度,包括全球无形资产低税收入(GILTI)、税基侵蚀与反滥用税(BEAT)、企业替代性最低税(CAMT)。

(2)澳大利亚。11月26日,澳大利亚参议院通过在澳大利亚实施支柱二全球反税基侵蚀(GloBE)规则的三项法案。其中,《征收法案》明确了全球和国内最低税的征税机制,《评估法案》确定了全球和国内最低税的纳税义务,《相应修正案》包含了管理全球和国内最低税所需的相关规则及杂项规定。

(3)新加坡。11月27日,《2024年跨国企业(最低税)法案》在新加坡政府公报上公布。该法案的生效时间将取决于新加坡财政部长颁布的法令时间。该法令规定了跨国企业集团适用该法案的第一个财年,预计为2025年1月1日或之后开始的财年。

(4)法国。12月4日,法国政府发布了一项规定了受《欧盟最低税指令》约束的跨国企业集团应履行的申报义务,以及与合作伙伴辖区进行最低税情报交换机制的法令。

(5)德国。12月6日,德国财政部发布第二版《调整最低税法和其他措施的法律(草案)》供公众咨询,相比于第一版草案进行了四部分更新。一是新增了国别报告安全港的反规避措施,二是纳入了OECD于2024年6月发布的最新征管指南,三是引入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关于最低税的情报交换机制,四是附加了取消企业所得税扣除许可壁垒等配套措施。

(资料来源:中国税务报、荷兰财政文献局(IBFD)数据库、阿里研究院“全球数字经济财税金融动态”)

NO.4

专家观点

1、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认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更多用于扩大消费。

杨伟民指出,我国经济面临需求不足问题,其中主要是居民消费不足,而非投资或政府消费不足。居民消费不足不仅是当前的突出问题,也是近20年来我国发展在需求侧的短板。这次扩大内需的策略要从扩大投资转向扩大消费,大力提振消费对明年经济持续向好至关重要,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更多用于扩大消费;二是大幅增加低收入群体转移收入;三是支持消费型产业发展。

(文献来源:《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4年12月24日)

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研究员提出认识与管理政府投资基金。

对于政府投资基金的管理,在政策上,面临政府和市场的冲突。是否应该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如果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应该如何操作?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的可能亏损与政府盈利的要求矛盾。在改革上,政府管理风险要比较小,但市场尤其风险投资基金本身是风险导向的,这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现在的政府治理体系是一个系统,政府的行动需要背后的纪委、审计和监管做支撑,不能单方面突破。此外,宏观上,需要警惕政府投资基金可能会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避免产能过剩的风险,在合适的范围内发展。

(文献来源:人大财税研究所公众号,2024年12月27日 )

3、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姚东旻教授提出转变财政政策理念,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总需求不足问题,可以从利用好可提升的赤字空间,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方面,不断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与有效性,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第一,利用好可提升的赤字空间。第二,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第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献来源,《中国财经报》2024年12月17日 )

NO.5

中财财税

1、陈宇等在《金融研究》2024年第9期发表《增值税留抵退税、预期与企业雇佣》

该文以2016-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多期DID模型研究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雇佣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使得企业雇佣规模平均扩大了2.31%,并且该效应对资本密集型、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和融资约束大的企业影响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该效应通过缓解企业流动性约束、改变要素投资决策、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实现。此外,政府预期管理水平更高的地区,留抵退税的就业促进效应更大。该文关于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雇佣的影响研究结论,对进一步发挥留抵退税政策的就业效应具有参考意义。

2、姜爱华等在《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学报》2024年第11期发表《政府采购如何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该文以《政府采购合作创新采购方式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和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作为研究背景,考察了政府创新采购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政府创新采购能够帮助企业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是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机制检验表明,政府创新采购有利于企业推进实质性创新,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当企业获得的创新采购为异地采购、中央采购、非自行采购和持续稳定的采购时,政府创新采购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助推作用更为突出。该文对政府创新采购如何促进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理论阐释与经验证据,为识别和探索在微观经济层面促进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政府角色定位提供了参考。

3、陈宇等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1期发表《全球税收治理主导权之争:联合国方案与OECD方案》

《在联合国促进包容和有效的国际税务合作》的通过,标志着联合国对OECD作为国际税收规则主要制定者的地位提出挑战,再次启动了这两个国际组织之间就全球税收治理的权力角逐。现有国际税收多边治理体系不公问题凸显,大多发展中国家是“规则接受者”而非“规则制定者”;“全球南方”改变全球税收治理博弈格局。中国应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深入参与制定并推进联合国税收框架公约的同时,继续积极参与OECD双支柱国际税收改革。此外,还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更为紧密的区域性多边税收合作,并且关注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可能面临的更加复杂多变的税收环境和不确定性风险。

4、王淑杰在《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学报》2024年第12期发表《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的人大预算之治: 从监督到治理》

该文探讨了人大预算治理的内涵、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契合以及实践探索和改进趋势。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预算监督仍旧是人大的法定职能却不是全部或终极职能,因为人大不仅要基于监督视角监督和约束政府,而且还要基于治理视角对众多利益相关者进行预算协调从而提高治理效能。与监督相比,人大预算治理的理论依据更丰富、核心要义更包容、战略目标系统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科学化。人大预算治理契合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及其三个特征,而人大制度优势奠定了其预算治理的现实基础。我国地方人大已经开始探索预算治理,但未来仍需通过实施系统化战略,构建以人大为核心的多方共治体系、采用信息化和法治化的治理方式等在治理目标、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等方面继续改进。

5、童健等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第484期发表《Carbon governance or trade gaming: China’s approach to addressing the EU’s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欧盟正式通过的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立法,不仅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还可能加剧各种发展风险。该文基于中国视角进行研究,引入GTAP-E模型,计算CBAM等效税率,来评估CBAM对中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BAM主要影响中国的出口,但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减少效果不明显。中国可以考虑将贸易协议政策与碳定价政策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实现环境目标,另一方面能够控制减排带来的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强碳治理,深化贸易合作关系、多元化贸易渠道,增强在塑造国际碳标准和定价机制方面的影响力等来应对CBAM。该文提出了一种计算CBAM等效税率的方法,增强了对CBAM的定量研究;针对发展中国家应对CBAM采取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定量评估,重点关注贸易政策、碳治理方法和CBAM之间的相互作用;总结中国经验,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丰富了低碳转型的研究。

审核:温来成、樊勇